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在绿色化发展方面,工信部等3部门已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4个行业分别制定了碳达峰方案,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了工业碳达峰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当下,各部门各行业正通过推广应用节能减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认为,在重点用能行业使用节能技术以及推进典型工业流程能量系统优化,可有效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他建议,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等设备系统的节能改造,加强高温散料与液态熔渣余热、含尘废气余热、低品位余能等的回收利用,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数字化降碳贡献度将达到12%至22%。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要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建设试点,进一步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应用场景对于提升技术成熟应用程度至关重要,没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新技术迭代就无法完成。”魏琪嘉表示,要推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
“实时监控、模拟仿真、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数字化技术,可有效促进生产运营模式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减污降碳。”赵卫东介绍,例如,大型钢铁企业建立高炉数字孪生体,通过模拟、分析、验证等方式选择最优生产参数,可显著提升冶炼效率、铁水质量稳定性,大幅降低碳排放。
在数字化赋能经济绿色转型的同时,也要注重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接入和节能技术改造,提升其绿色化水平。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研究员黄晓丹告诉记者,对于数据中心,应强化数据中心运维与环境调控,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机械制冷与自然制冷协同;探索依托河湖、海洋、地热等优势资源建设全时自然冷数据中心;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此外,应构建基站设备、站点和网络三级节能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深度休眠、下行功率优化、错峰用电等技术,实现基站节能。在云南,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充分利用当地风光能量资源优势,开发建设风光绿能“零碳”5G基站。该项目实现了电力自给、传输自动寻址、设备快速调度开通,每日减少碳排放23.07千克,节约耗电23千瓦时。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一方面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清洁化开发利用和综合效率达到先进水平,引领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构筑形成以技术主导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让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
“目前,我们正抓紧推进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的有关工作。由《‘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构成的‘1+6’能源规划稳步实施,能源碳达峰方案等政策深入落实,后续还将研究出台有关新型能源体系的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工作落实落细。”章建华说。
申明:以上图文来自其他公众号,本平台仅转发,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平台,必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支持!
https://mp.weixin.qq.com/s/wLC6sAIqVU8ctIkjZXmDQQ(原文网址:自行复制跳转)
相关新闻
2023-11-02
2023-09-25
2023-08-15
2023-08-11